完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的几点建议
[日期:2013-04-25]作者:网站名称
我市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进入21 世纪,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从我市老龄网历年人口普查数据看,1990年至2000年,我市60岁及其以上人口从49.40万人增长到64.60万人,年均增长3.07%;从2000年至2005年,我市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增长到90.86万人,年均增长8.12%。截止2010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3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6%。以上这些数据统计表明,我市老年人口呈加速增长态势,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加大,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发展。养老难,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难题。
为改善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属的照顾压力,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机构和日间服务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的幸福六安的同时,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以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如今,在六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市老龄委批准、市民政局核准成立了六安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民办非企业),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搭建了一个可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多项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构建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求助体系,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打信息服务平台12343公益热线,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服务企业员工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通过信息平台的运作模式的探索,最终能够实现降低政府养老成本、减轻子女养老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我市养老服务工作,现就完善我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加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扶持和培训力度,逐步实现养护队伍专业化。可由民政部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组织,依托高校、医疗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开展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培训,持证上岗。
2、进一步统筹各种养老资源,建立养老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培育市场、营造环境等方面对六安市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居家养老新模式予以全面的政策支持、动员和发挥企事业单位、中介组织、志愿者组织、家庭和老人自身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养老工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机制。把居家养老服务列入财政的经常性预算项目,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基金,鼓励企业、社会贤达捐资支助养老事业,形成“政府资金+社会资本+慈善捐助资金”的养老资金筹措机制,制定扶持优惠政策,根据居家养老的服务容量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贷款和税收等方面倾斜,提高政策吸引力,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项目的加盟商,由于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收费标准普遍较低。为了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建议由民政、工商、税务三部门协商,制定细则,酌情减免加盟商的工商、税务方面的税费。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纳入政府的公益性岗位开发,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安排本市户籍“4050”、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长期失业人员、低保边缘户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及被征地农民中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的,经人力社保部门审核批准,按规定享受有关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再就业扶持政策,同时鼓励他们到养老福利机构就业再就业。县级以上民政、劳动保障部门应对上述就业困难人员参与养老服务开展必要的培训,相关费用按规定列支。
办好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民心所向,是政府关心民生的一件大事,十七大报告中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将在这里得到真正体现。依托居家养老服务“12343”一键通信息中心,进一步拓宽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面,加强和改进社区居家养老工作服务手段、方式和内容,更好地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居家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