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唱“主角”
[日期:2013-09-24]作者:经济日报
办好养老服务业,要在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这需要政府简政放权,完善更加公开透明的税费优惠政策,打破各种“玻璃门”、“弹簧门”。
近一段以来,围绕着养老保障的热点话题明显增多,先有媒体报道多个省市养老金入不敷出,后有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引发争议,现在又有了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热烈讨论。这反映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愈发受到关注,也折射出人们对“我的晚年谁来养”的困惑与不安。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我们对“老有所养”的危机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已经占到三分之一,今后还将继续增加,一个孩子要同时要赡养几个老人,千百年来的“养儿防老”模式已严重削弱。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养老服务完全由政府来埋单更是超出了财政的能力与范围。这些年出现的公办养老院“十年等一床”现象,就说明了光靠政府的力量来提供养老服务也是不行的。
千方百计办好养老服务业,关系着每个人,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加速袭来的“银发浪潮”,在充分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把“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对于激发各类主体活力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乃至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都大有裨益,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方向,被公认为当前解决养老难题、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长久之计。
“银发经济”可“淘金”。“养老+金融=养老金融”、“养老+房地产=养老房地产开发”、“养老+消费品=各种老年人产品开发”……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居家支持、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文化传媒、金融地产等方方面面,蕴含着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且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辐射范围广泛。有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这是一座值得深挖的不竭金矿。比如,目前我国老年出游的比例已达20%,并且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却面临产业市场供给不足、服务项目不全、产品开发单一、开发较慢等制约。如果有企业能抓住这个机遇,准确把握老年人身体条件、健康状况、生活需求等方面的特点,积极主动地开发研制适合老年群体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不仅是老年旅游消费者的福音,也定会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
让社会力量在养老服务中唱“主角”,关键要政府简政放权,敞开政策大门,坚决打破各种对社会资金制造隐形障碍的“玻璃门”、“弹簧门”,彻底拆除“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通过公开透明的税费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扶上马,送一程”。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地方根据养老服务的实际需要,创造出了不少民办公助、引入市场机制开展养老服务的新鲜做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有关部门应注意总结经验,把好的探索继续下去、扩展开来,让养老服务业在全社会合力下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