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霍邱县养老服务信息中心!

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成功案例

杭州古北社区有支“低龄老人编织队”

[日期:2013-12-27]作者:青年时报

进入冬至后,杭城天气越来越冷。为给社区高龄老人送去一份冬日温暖,西湖区古北社区组织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低龄老人编织队”,为社区高龄、困难、独居等特殊老人编织了20多顶爱心帽。
  昨天上午,这批帽子陆续送到了老人们手上。老人们收到帽子后非常开心,也很感动,连声道谢。
  近年来,随着高龄、困难或是独居的老人越来越多,不少社区通过鼓励更多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模式,助推社区养老。“银龄互助”模式已经在杭城各地逐步推广。
  老人花一个多月织一顶帽子
  66岁的颜国英,古北社区的企退休老人。前天晚上,她从衣柜里拿出一顶灰色的麻花图样的毛线帽,仔细查看一番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袋子里。
  这顶帽子,是颜国英一针一线织的第一顶帽子。老人准备第二天送给社区高龄老人。
  今年9月,颜国英加入社区企退老人编织班。每周三上午,她都和其他20多个退休的低龄老人一起学习编织帽子和手套。
  颜国英的眼睛不大好,视力四级残疾。每次织东西,老人都要把针线放在鼻尖的位置,才能看得清楚。即使这样,她仍然经常漏针。
  颜国英开玩笑说,有些老太动作快点,一顶帽子大概半天就能完成,而她花了一个多月。她织的这顶帽子基本上是拆了织,织了再拆,反反复复好几回。
  这几天看到天气越来越冷,为了给社区里的高龄老人一份温暖,编织队拿出了成果——20多顶帽子送给高龄老人过冬。
  颜国英也送出了自己的第一顶手工帽,她笑着说,还能证明自己老有所用。
  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
  昨天上午,颜国英亲手把帽子交给同在一个社区的高龄老人手上。老人姓范,大家习惯称他一声“范师傅”。
  范师傅今年76岁,4年前由于中风,一直卧病在床。范师傅的老伴接过帽子,对着颜国英一直说谢谢,还邀请她下次一定要去家里坐坐。
  古北社区负责老龄工作的社工告诉记者,编织班是社区为低龄老人开办老年电大第二课堂中一个课程,除了编织班,还有丝袜花班和健身操班。
  “几个月前,这些低龄老人做了很多丝袜花,专门送给高龄老人。”社工说,现在很多60多岁的老人,大多身体状况较好,有的精力还很充沛。社区希望通过开设兴趣课程,一方面丰富低龄老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温暖高龄老人的心。通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这一形式优化社区养老。
  此外,古北社区里还有近50名低龄老人自愿与高龄老人“结对子”,经常去探访老人,有需要时会帮忙买菜等。
  杭城各地力推“银龄互助”模式
  近日,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全国各级老龄机构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形式,鼓励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健康老年人帮助失能老年人,组织老年互助队,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作出贡献。
  其实,早在2011年,浙江省民政厅就在全省各市推广“银龄互助”,鼓励低龄、健康的老人为高龄、空巢、失能老人提供服务。
  江干区闸弄口社区有一支“阿花志愿者”服务队,这支由低龄老人组成的服务队,自2008年成立时的9人发展至今,已有30人,他们专为社区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服务,每隔一月上门理发,每隔一段时间为不方便出行的老人去配药,每隔一段时间上门与孤寡、独居老人聊天等。
  江干区民政部老龄办负责人说,今年来,江干区157支低龄老人志愿队伍已为高龄老人提供过15302次服务。
  这个月初,滨江区民政部也为区内1955名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招募到了“一对一”的志愿者。这些志愿者,绝大多数是小区里住在高龄老人附近的低龄老人。
  此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昨天,记者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模式,咨询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博士王平。
  王博士在现阶段肯定了这一养老方式,他说,由于杭州的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已转变为低龄老人。
  通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这一模式,可以解决社区里的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
  目前,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少子化的问题,第一代独生子女今后可能要面临赡养4个老人,甚至6个老人的窘境。如果社区通过“银龄互助”模式,也能让越来越多的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心理上不孤独。
  但同时,王博士也对这一形式的可持续性产生了顾虑,“10年以后,当越来越多的低龄老人变成高龄老人,是否还能有足够多的低龄老人照顾更多的高龄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