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市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62.9万人,平均每5个人里就有1个老人。未来几年,北京每年新增的老人数量都将保持在15万人以上。按照护理员与老人的平均配比计算,目前北京市仅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缺口就达到1.5万至1.6万人。
对此,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护理员由于工资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平均流失率在50%左右,其整体技能水平也尚有欠缺。下一步,北京将着力打造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队伍体系,并着力提升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水平及职业尊严感和归属感。
护理工工资多少?
普遍千余元劳动强度大
在北京养老护理员队伍中,每人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约34%的养老护理员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工资普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40多岁的朱秀英,是在汶川大地震那年从四川来京谋生的。
在进入西城区银龄老年公寓之前,她并没有多少照顾老人的经验。银龄老年公寓组织她这样的新人参加了一场岗前培训,她通过了考试,成为公寓的一名专职护理员,专门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半自理的老年人。
朱秀英的工作很辛苦,需要24小时陪伴、照顾老人。她要负责老人的日常起居,如大小便清理、喂饭、擦洗等等,一天至少要把老人抱上抱下8次。
同伴们打趣朱秀英在老年公寓里,一年比一年长得壮实。朱秀英憨厚地笑着说,“我要不多吃点,不长胖点,怎么抱得动老人哟。”她说自己习惯了公寓里的生活,所以待了下来。
干了5年,朱秀英算是银龄老年公寓里为数不多的老员工,现在每个月能拿到2600元,这在公寓里来说,还算是高工资。
银龄老年公寓院长马冀黎告诉记者,很多养老护理员从老年公寓辞职后,直接就去了家政公司,“他们有护理员资格证,轻轻松松就能拿到3000元甚至更高。”
两年来增加多少新人?
仅多1300人增速较缓慢
护理员的素质也让人担忧。他们在上岗前会前往统一培训点,接受7天的岗前培训,但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了,一些人考试都考不过。
据了解,目前,北京养老护理员的培训都是由政府买单。但一个现实是,尽管养老护理员培训由政府买单,但近3年来北京养老护理员增速缓慢。
有报道称,2010年底,北京市养老护理员数量为4262名,持证上岗率约为六成,当时北京市各养老机构的护理员缺口为14000人左右。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去年8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市养老机构共有400余家,机构中的养老护理人员有5500余人,“但目前养老机构护理员需求应在15000人至16000人左右,尚存在较大缺口。”
也就是说,近2年来北京养老护理员人数仅增加了1300名左右。
护理员的招聘,一度让马冀黎头疼不已,“2012年我们培训了30多人,到年底走了一半。”马冀黎说,此外,这些护理员的素质也让他担忧。按照规定,招聘来的人员要接受7天的培训,“但很多人连自己名字都写不了,一些人考试考不过。”
如何改变目前现状?
推促进政策提升尊严感
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的尊严不够,收入低,工作也非常辛苦,今后北京有必要推出一些促进政策,提升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的尊严和体面。
据了解,在北京5000多名护理人员中,有80%左右来自外省市。
“老龄化让老年人口增长越来越多,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将逐步实现有序流动和就近就业,养老护理员来源将面临更多的矛盾挑战。”王新光说,现在养老服务队伍的主要人员是外来务工人员,他担心未来一线城市的养老护理人员的来源将是个问题。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目前北京有专门针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政府也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在全国来说,北京应该是做得不错的。
“这些护理员从哪儿来?今后谁来干这个工作?”李红兵说,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的尊严不够,收入低,工作也非常辛苦,“今后北京是否有必要推出一些促进政策,提升养老护理员这个职业的尊严和体面,让更多的北京人愿意来从事这项工作呢?”
他表示,目前民政部门正在与社保部门协商上述事宜,“必须走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才能解决护理员目前面临的问题。”
未来政府如何规划?
建人才体系职业专业化
王新光建议,政府应推动专业院校培养养老照护人员,同时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中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有资质的社会机构来开展相关培训,按照政府部门提供的统一教材、教学标准等组织统一考试,并可开设网络课程,最大规模地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最终政府应该把院校的职业教育、社会力量的职业培训以及机构养老人员的在职继续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形成以教育为链条的一个养老资源的人力体系。”王新光说,这些人一旦开始培训,政府就可以将他们纳入到人力资源数据库,并搭建一个养老服务人才平台。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民政局已经做了上述努力。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民政部门已与人社部门进行探讨,并与相关高校就建立培训基地等进行了协商,并将出台相关政策。据了解,北京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养老服务队伍体系。
民政部门已与人社部门进行探讨,并与相关高校就建立培训基地等进行了协商,并将出台相关政策。北京正在着力打造一个养老服务队伍体系。
代表观点
启动平房区居家养老模式
昨天,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危改办主任刘俊彩提交的一份《建议》中指出,本市应借助街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开展平房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的探索,经验成熟后向全市推广。
现状 老人“二多一突出”
刘俊彩介绍,街道老年人口呈现“二多一突出”的特点,一是独居、空巢老年人的较多,共有空巢家庭1332户,2068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2%;二是因老致残较多,目前有残疾证的显性老年残疾人共有544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隐性老年残疾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3%;三是人户分离情况突出,目前,实际在该街道居住的老年人6098人,仅占总人数的一半。
建议 机构养老可分三类
刘俊彩建议,以平房区安定门街道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该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总结出平房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而提出促进平房区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
他说,养老机构应区分类型,包括“三无老人”、困难老人、不存在经济和生活困难的普通老年人等。其中,面向无直系亲属、无经济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应以政府购买服务、发放服务券的形式为他们提供养老支持,通过街道社区给予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精神慰藉;不存在经济、生活困难的普通老年人群体则提供有偿服务,根据老人的具体需求,社区利用专业的服务队伍为他们提供计时工和保姆等多项有偿服务。
优势 各类资源就地串联
为什么提出平房区养老模式?刘俊彩称,平房区的最大短板是缺少足够的物理空间,最大优势是有较为完善的配套资源。对此,刘俊彩也给出了解决之道。一方面,发挥现有居委会办公空间最大功效,将社区内分散的空间相对较小、使用功能相对单一的社区生命安全岛、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文体中心等串联成串成网。另一方面,借助老城区商业服务网点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吸收各家社区商户,成立以社区为中心等参与的集医疗、卫生、餐饮、超市、娱乐活动于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统一挂牌,印制居家养老便民服务手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