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霍邱县养老服务信息中心!

当前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生活百事 >> 生活百科

百善孝为先,回归教育的本质

[日期:2014-05-08]作者:新华日报

教是“以文教孝”,丢弃孝道的教育就仅仅成了“文育”,也缺失了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养子使作善也”,是“长善救失”。百善孝为先,所以最重要的教育还是孝道的教育。
  “孝”是由“老”字和“子”字组成,老人做榜样,孩子跟着学。“孝”字还表现为“子”在“老”下,做子女的要像拐杖一样支持、照顾老人。简单的一个“孝”字,教会大家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
  中国古代讲的“治国要道”,其实就是“孝”。《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敬爱的话,是根本没任何资格讲感情和义气的。
  回归教育的本质之所以要从“孝”说起,是从“教”字的写法得到的启发。“教”是“孝字旁”,“以文教孝”。古语说:“文以载道”,教育载的就是人生第一道——孝道。如果教育不讲“孝道”,不讲“做人”的话,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只剩下“文育”。
  教育的本质:长善救失
  国家提倡“以德治国”、“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应该以什么为本呢?“人”字只有两笔,一撇一捺,想写好并不容易。同样,做“人”也是最难的。汉字中,“人”作部首时大部分都是“亻”,那人怎样才能立起来呢?人在出生时都只能躺着,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个站起来的“人”,是因为有背后的支撑。如果人的一撇代表自己,在背后扶持我们,使我们慢慢立起来的首先是我们的父母,然后是社会上的其他人。每个人的吃穿住行都要靠其他人的付出才能得到保障,也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是,受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很多人自私自利,导致社会出现种种问题。这种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其根源之一在于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走好第一步,没能让孩子懂得“孝道”。当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时,孩子学到的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教育的第一步应是培养孩子有孝敬心、恭敬心,让孩子把父母放在心上。否则,父母对他的帮助和给予,他都会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有一次没满足他,他都会记恨父母。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他怎么可能爱其他人呢?那所有的教育就都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现在政府和社会在德育上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呢?原因可能是没有抓住教育尤其是德育的“根”和“本”。《大学》里讲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里的“道”指明一定要“求本”,而不能“本末倒置”。《孝经》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所以,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
  父母要唤起孩子的孝心,才能保证教育不偏离轨道。只有孩子的心里有父母,孩子知道父母会为自己的行为担心,他才不会干坏事。相反,如果家长只是事无巨细地去管教,不仅辛苦,结果往往还不尽如人意。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只有每个家庭都安宁,社会才能和谐。
  教是“以文教孝”,丢弃孝道的教育就仅仅成了“文育”,也缺失了教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养子使作善也”,是“长善救失”。百善孝为先,所以最重要的教育还是孝道的教育。也许正是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缺乏做人的教育,才导致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对资源的浪费,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对社会正义的漠视,人伦道德的堕落与危机,恐怖主义、邪教对人类安全的威胁,暴力、走私贩毒的智能化与国际化,新生代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等。这里只列举了七个问题,虽然不全面,却代表了人类面临的三种危机:
  第一,生态危机。现代人对环境的破坏已经使人类自身的健康受到了威胁,这种状况绝不能用“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来回避。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类整体的幸福,但是绝不应以牺牲人作为代价,否则就违背了“社会以人为本”的初衷。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物质丰富,但是发展最核心、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幸福。
  第二,社会危机。社会危机最主要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及人们伦理道德的堕落。一方面,人类在勇攀科技高峰,另一方面,一些人连伦理底线都快守不住了,这是社会最大的危险和隐患。
  第三,人类的心灵危机。人的心灵没有归宿就不知道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常有人说“忙死了”,“忙”就是心亡,心死了还能幸福吗?这些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心灵危机都是教育失败的结果。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问题;社会危机是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心灵危机则是人与自己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其实这三大问题都是由“人伦道德的堕落与危机”引起的,所以应该加强人伦道德的教育。
  教育应该教人做人,教人明确人生的方向。方向错了,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只会越走越远,到最后就是“忙死了”。台湾的蔡礼旭老师说过,“人生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现代社会讲得最多的是奋斗和竞争,但如果一个人的方向错了,他奋斗得越快、越猛,失败得就越早、越彻底。
  什么是孝:树与根连而未断的状态
  接下来讲“孝”。它是由“老”字和“子”字组成,老人做榜样,孩子跟着学。“孝”字还表现为“子”在“老”下,做子女的要像拐杖一样支持、照顾老人。简单的一个“孝”字,教会大家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
  有的年轻父母疑惑,自己到底应该怎么教孩子懂得孝道呢?其实很简单,从“身教”做起。家长如何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行孝道,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要家长能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那孩子将来也一定会孝顺。
  有的家长面对逆反的青春期孩子束手无策。家长应该思考,孩子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很重要的是因为大家都缺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教育,不懂得“孝”。
  家长未必想得到,孩子逆反时也很痛苦,并不快乐。孩子不孝,不仅是父母受害,受害者是双方。孩子孝顺,受益者也是双方。为什么孩子会受伤害呢?《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人和自然界的万物是一样的,人就像是自然界的一棵树,只有根繁才能叶茂。夫妻双方的父母是大树的根,夫妻二人是大树的树干,孩子是树上的果实。当树没有根的时候,果实自然也不可能好。很多祖辈带孙辈时会觉得现在的孩子特别难带,孩子总生病,性格也不好。症结在于家长没明白想让孩子好,一定得让“根”先好。要让“根”好,就得把肥料施到“根”里去。但是家长直接把肥料施到了“果实”上,天天给“果实”洒水、施肥,最后,“果实”反而全坏了。聪明的父母会知道要让孩子好,首先要照管好双方的父母。孩子难带的另一个原因是家长对孩子“太好”了。中国有句老话:“厚德载物”,德行厚了,上面才能载更多的物。而“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中国古代的做法是对的,家人应该孝顺老人,老人对家庭有功、有德行,可以享这个“福”。第三个原因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没有给孩子做好榜样。父母没有孝顺自己的长辈,孩子就不孝顺自己的父母。
  大家都知道树断根,必然枯萎凋零,连根养根,根深就叶茂了。我们是树,谁是我们生命的树根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曾祖高祖、列祖列宗是我们生命的树根。我们要有连根的意识,要有养根的方法,否则我们就断根了。所以我们爱孩子,一定要让自己的孩子立命有根,不要断他的根。这个断根,等于把孩子废掉了。你想想看外面有棵大树,你把它根给砍掉了,这棵树不就废掉了?如果这棵树有根,哪怕没有叶子,哪怕没有才华,哪怕这个人一点本事都没有,也不要紧,春天一到自然发芽。现在的人往往有才华,没热情,没能量。爱孩子,一定要让孩子立命有根,不要断他的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命树,树就一定有根。我们每个人都有经验,这个小孩子生下来,一个月两个月,给他放到床上。孩子眼睛一睁,看不到爸爸,看不到妈妈,他会怎么样?他会哭。孩子一哭,爸爸妈妈就跑过来了,把孩子往怀里一抱。孩子破涕为笑。那为什么看不到爸爸,看不到妈妈,孩子会哭呢?父母是根,儿子是树。树一断根,恐惧就发生了。那为什么爸爸妈妈把孩子一抱,他就不哭呢?树一连上根,生命就正常了,正常了就安全了。
  家长要怎么做呢?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省检查自己”。家长与孩子谈话的时候进行自我检讨,反省自己和父母相处时,是否尽了孝道,是否孝敬父母。家长教育孩子,只能从自我反省开始,而不只是说教,这样孩子才会做自我检讨。推荐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家庭会议的沟通方式:找好处,认不是。找好处,是找别人的好处;认不是,是认自己的不是。家庭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稳定社会就稳定,家庭幸福社会就幸福,这些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在进步,但家庭的幸福感却在下降,离婚率猛升,家庭种种不如意、不和谐甚至悲剧现象有目共睹,家有时候甚至就像地狱。“地狱”家庭总有打打闹闹,夫妻成仇、父子相责。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彼此都在责怪对方,找别人的不是,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许多家庭丢失了老祖宗的教诲,丢失了人伦之道、夫妻之道、爱亲孝道……如此下去,家庭的离异将会变本加厉,孩子的教育也将使家长头疼不已。孩子有问题,家长一定要首先认识到是自己错了,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劝孝文》曰:“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绳绳克继,叶叶永昌。”可见父母教育对孩子终身的影响。
  如何行孝:重在敬顺
  行“孝”是要“顺”的。“顺”有两个含义,一是说明孝的方法:子女要顺父母的心意;一是说明孝的结果:子女孝了,他的人生路会走得非常顺利,因为“诸事不顺,皆因不孝”。
  人生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无价,人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不但给予了子女最无价的生命,还将子女抚养长大。对很多父母来说,只要子女有一颗孝心,对他们有一个笑脸,偶尔嘘寒问暖一下,父母就很满足了。但是很多子女回家后,根本不给父母好脸色,这是在逆道——逆孝道。世界上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欠债还钱”,但是大家唯一有一笔账从来不还,就是父母的账。其实子女与父母的缘分是非常短暂的。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家千万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发生在自己身上。过去而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而不能再见的是亲人,这种遗憾是永远不能弥补的。
  孝敬父母要怎么做呢?第一,养父母之身。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第二,养父母之心。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知道子女的生活幸福,工作稳定。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会让父母伤心、难过,别让父母为自己担心。第三,养父母之志。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听父母的意见。只要父母是对的,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有错,子女也不应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另外再找机会规劝父母。
  治国要道:以孝治国
  中国古代讲的“治国要道”,重要的就是“孝”。《孝经》里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敬爱的话,是根本没任何资格讲感情和义气的。“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选贤臣举孝廉。”一个人对于父母亲真实感情是最不用怀疑的。如果一个人真能爱父母、爱家庭、爱社会,也一定是忠臣。因为忠臣是道义的发挥。“凡事不近情理者,鲜有不为大奸慝者。”试想一个唯利是图,没有基本的爱心,连自己父母亲都不孝顺的人,能够指望他对员工好到哪里去呢?能够指望他对国家民族尽忠吗?
  为什么孝子大都是好人、好官呢?首先在于,孝不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一个人在进入社会之前,就有一个是否孝顺的问题。这是人生的第一步。《二十四孝》对九岁的黄香、八岁的吴猛和年仅六岁的陆绩特别看重,就在于小时候能孝,长大以后必是好人。好官就是清明廉洁,亲民爱民,以身作则,办事公道。正史中所记“循吏”或“良吏”,大都是孝子。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无论其从事何种职业,都是有名的孝子。近年来人们呼唤孝道,尊崇孝道。有人提出把孝作为选拔干部的标准之一,这个建议从中国历史看,也有一定道理。官员应是为人民服务,或说为人民做事的,不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如果真能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贪污等腐败现象自会减少许多。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挽救21世纪的社会问题惟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儒(伦理教育)、释(因果教育)、道(道德教育)三种。儒家讲“仁爱”,佛家讲“慈悲”,道家讲“慈爱”,都是教人向善的,这就是教育的本质——长善救失。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具体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