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网讯 2013年底,我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5万,占人口总数的16%,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空巢老人急剧增多;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40万,人口老龄化形势也日趋严峻。随着老年人在物质生活、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养老问题将日益突出。
目前市民选择养老方式有哪些?养老机构发展环境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走访。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
采访中,对于大对数老年人来说,居家养老仍是首选。老年人觉得在家里更方便、更自在,有的还能帮助儿女打理生活,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市民黄敏与父母同住,两位老人家都年过七旬,基本上每天的生活就是接送孙儿上学、做做午饭。“跟孩子们住在一起,家里热闹多了。”黄敏的母亲说。
黄敏告诉记者,自己和丈夫由于上班比较忙碌,中午下班赶回家做饭时间比较紧张,午饭都是由父母做好,“父母年纪都大了,不放心他们独自生活,所以将他们接来一起生活。这样挺好的,我们能随时照顾他们,他们也能帮我们分担一些生活压力。”
从记者采访中的情况来看,居家养老是目前我市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夫妻同住或与儿女同住。如果老人身体硬朗,还能照顾儿女平时的生活。
社会养老呼吁理解
5月16日,市老年公寓活动室中,几位老年人在棋牌桌前中打发时间,另一边的图书室里,周大爷正在阅读报纸。
记者从市老年公寓了解到,目前公寓有床位100多位,其中大多数床位已有老人入住。根据每位老人健康情况的不同,分为单人间或多人间。对于需要护理服务的老人,公寓聘请了24小时值班的护理员,“轮流上岗护理老人。”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该公寓的床位中,针对老年女性的护理床位较为紧张,一些老人还在排队中。
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安养晚年,对于当下来说,有些市民可能仍不理解,“老人没人管才去养老院呢。”在市老年公寓工作人员看来,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理解。院里有的老人是周一到周五在这里,周末会回家,“来这里就像是找找朋友,还有专门的护理人员提供服务,子女平时工作忙顾不上,周末会接他们回家。”
在采访中,该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社会养老模式还不算成熟,保护老年人方面的法律法规较为详尽,但针对养老公寓方面的还比较欠缺。例如老年人在养老公寓内发生碰擦、纠纷,法律上如何辨别公寓责任,还呼吁切实完善相关的法规。
社区养老正在发展
说起社区养老,对于六安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词。据了解,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以社区为载体,由政府、非营利组织、团体和志愿者为社区的老人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服务,让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利的服务。本地的社区养老刚起步不久,其中颇引人瞩目的,是市区12个社区建设了健康生活体验馆。
市养老服务中心综合管理部副主任张恒光说,现在很多老年人都住在高楼大厦里,上楼下楼都不算方便,想要出去走走,找人聊聊天、下下棋等娱乐活动也比较单调。2012年7月率先在市区徽商小区建起了全市第一家老人健康生活体验馆。体验馆备有各种老人养生保健设备,提供阅览室、棋牌室、免费量血压等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家老人体验馆开馆当月就接待老人6000多人次。截至2014年3月底,已在六安城区主要社区建起了12家老人健康生活体验馆,覆盖着社区近万名老人,使体验馆成了皋城老年人的重要精神乐园。
社区养老不仅仅是体现在健康生活体验馆上,还有更重要的环节是建立健全与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拓宽养老服务渠道,解决城区“三无”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养老问题。以“12343”公益服务热线形式,为全市老年人和社区居民搭建一个现代化信息网络平台以及一流的求助指挥系统,构建“市、区(县)、街(乡镇)、居(村)”四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求助服务体系。
记者从采访中也了解到,社区养老目前也存在短板,不论是人力、财力不足,或是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都会影响人们对社区养老的信任和认同,社区养老作为新生事物也在不断完善中。 (记者 李振欣 邱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