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当我们老了怎么办?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老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早在2011年,国务院在《中国老龄实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老龄产业。201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性资金重点要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并发挥好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在不断来袭的银发大潮中,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有哪些困扰,而民办养老,又路在何方,都值得我们思考。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曾经一首《最美不过夕阳红》歌曲,唱出了多少老年人的心声和向往,也唱出了老年生活的魅力所在。每个清晨和傍晚,在市区的广场、公园、老年活动中心,我们都能看到老年人健康活动的身影。他们在律动的健美操中、在风情的民族舞里、在淡定的太极拳下,在各种球类和棋牌活动中,
释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诠释着最美的夕阳红。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115万,占人口总数的16%;80岁以上高龄老人14.35万人,百岁老人243人,预计未来我市老年人口将以年均超过3%的速度增长。如何让这一百多万老年人夕阳生活熠熠生辉?面对养老这道社会大考题,怎样交上一份老年人幸福晚年的答卷?显然,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题。什么样的养老院是理想的养老院,而作为养老机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办养老机构,又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需求?近日,记者走进基层,探寻来自民间的诉求。
老人住进“保姆”家
“在这里生活很舒适,院里每处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真没想到,我们可以在‘星级宾馆’养老了。”在桃园养老院里,老人们说起在养老院的生活,都表示比较满意。“一日三餐荤素搭配有营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要求吃什么,有个头疼脑热的话,工作人员还把饭打来送到床边。”今年85岁的叶秀珍是去年住进养老院的,因为摔了一跤生活不能自理,整天就躺在床上,心情低落,经过院工作人员长时间的精心护理调养,如今虽然还不能走路,但是老人生活已经基本可以自理,重新恢复了开朗的性格,没事还哼个小曲。
叶秀珍提起这里的养老生活直竖起大拇指,“衣服被子都有人洗,房间里干净整洁,没事的时候和这里的老朋友们听听戏,打打麻将,聊聊家常,比在家养老好呢。”坐在床边的她和记者聊起了家常,“我有四个孩子,孩子们都挺孝顺的,但是孩子们下岗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们生活压力很大,到养老院生活也是我和孩子们主动提出来的,主要是想减轻儿女的负担。在这里我觉得跟一群年龄相仿的老人一起居住更有意思,不会感到寂寞,而且这里生活很有规律,也很愉快,这是在家里享受不到的。”叶秀珍笑着的嘴角透露着满足,“前两天天热了,院长亲自为我们买了席子、扇子,端午节我们每个人还分到了油桃、樱桃等时令水果。”
记者在和叶秀珍聊天时看到,一间不大卧室,干净整洁,一切都井井有条,床头柜上正放着电视,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对面床住的是照看两个房间老人的护工。桃园养老院院长张燕勤介绍说,民办养老院说白了就是“保姆倒置”,让老人们住进“保姆”的家。就我们市而言,民办养老机构相比公办养老机构来说经营方式更加灵活,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必须达到60周岁,且要求老人能够生活自理,而桃园养老院收住进来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与此同时,民办养老机构收费也相对灵活便宜些,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养老院会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收取护理费用,当老人们身体状况逐渐好转时,再根据情况减少费用。
民办养老机构的“三把枷锁”
我市每千名老人拥有28张床位,这与省“十二五规划”40张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个数字也没有达到国家标准。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的有力补充,目前,全市共有24家社会养老机构,但大多规模小、层次低,数量偏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记者走访发现,我市养老机构资质参差不齐,但在发展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困难。养老机构前期投资大,带有公益性,不像是商业企业,民间资金相对不关注,同时由于部门分工不同等因素,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有难度。其次是招工难。招工难是市民办养老机构的一个老问题,全市民办养老院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招聘护理员,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落后。专业的护理人员往往不会考虑民办养老院,民办养老院的护理员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并且数量不足、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工资待遇偏低、流动性大。但随着护理型老人增多,社会对养老机构专业护理要求日趋强烈。第三就是市场良莠不齐,没有口碑吸引客源。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表示,市民原本就对民办养老机构不怎么信任,而一些“作坊式”不符合规范的民办养老院进入市场,“一条臭鱼腥了一锅汤”,让一些民办养老机构辛苦积累的口碑付诸东流。目前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准入和监管上都存在着空白,准入方面只有房屋等硬件规定,对软件未作限制,监管上则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
政府政策扶持助发展
记者从市民政部门了解到,针对民办养老院生存发展难的问题,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实施意见》、《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惠老政策,2011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一系列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继续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兑现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落实对养老机构的土地、金融支持和各类税费优惠政策。按照《六安市城区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养老机构。
同时,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发挥我市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和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带动养老产业发展。落实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扶持和税费减免政策,逐步提高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逐步对高龄津贴、政府 为 困难老人购买服务等进行扩标提面。对于养老机构接纳失能老人入住的,给予一定的护理补贴。加大对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逐步实现专业化,持证上岗。
相关链接
国外老人如何养老?
美国:老年公寓 “半托制”养老机构 社区互助的居家养老
越来越多的美国老人喜欢住在老年公寓里。一般的老年公寓有多个单元房,只租给5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一些的老年公寓有人管理,也称“退休社区”或“退休之家”,除了租赁房屋外,还提供就餐、清扫房间、交通、社会活动等便利服务。除老年公寓外,“半托制”也受到许多老年人的青睐。所谓“半托制”,就是老人白天在养老机构生活,晚上回到自己的家。此外,一种以社区为单位,联合互助的居家养老方式近年来在美国逐渐兴起。
日本:健康型养老设施 商业养老院
日本政府将养老设施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短期居住型、长期居住型、疗养型、健康恢复型等。
此外,不少企业建设个性化的商业养老院。看护型养老院主要供身体不便和患病老人入住,由养老院下属团队为入住者提供看护服务。住宅型养老院供身体状况正常的老人居住,当老人需要看护服务时,企业提供临时看护服务。健康型养老院类似宾馆,院方只负责打理老年人的日常家务。
瑞典:居家养老渐成主流
瑞典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人公寓养老。在瑞典,在养老院养老的一般是基本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孤寡老人。虽然养老院硬件设施一应俱全,而且从吃饭到洗澡都有人照料,但由于缺少人情味,瑞典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一般是不会住进养老院的。
公寓养老是上世纪70年代在瑞典兴起的一种养老形式,类似于国内小型的干休所。不过,近年来,老人公寓养老已不再时兴,一些老人公寓被逐渐改造为普通公寓。瑞典政府目前大力推行的是更具人性化的居家养老形式,争取让所有的人在退休后尽可能地继续在自己原来的住宅里安度晚年。主管老人社会福利事务的部门,会根据老人需要,提供包括个人卫生、安全警报、看护、送饭、陪同散步等在内的全天候服务。
德国:“乐龄合作社”为养老未雨绸缪
在德国,进入“专业护理老人院”是老人们最普遍的一种选择。这些养老院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方式。
不过近年来,德国兴起了一种名为“老年之家”的互助养老方式。一些害怕孤独又不愿意去养老院的老人自发组建自己的小天地。在“老年之家”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互相帮助,一起参加社会活动,让老人远离了孤独,也体会到家的温馨。
此外,德国一些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探索出包括“多代屋”在内的多种互助养老模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开发老年人潜力,还有助于促进代际交流。如里德林根的“乐龄合作社”,不仅老年人可以加入,年轻人也可以加入进来。参加者可以选择小时工资,也可以把服务小时存入合作社,用以日后获得同样时间的免费服务。
这种做法既鼓励老人互助和自立,也吸引了年轻人参与其中,通过服务老人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准备。(记者 王婷婷 宋金婷)